《住宅项目规范》深度解读:让家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布时间:2025-06-19 |   作者: LJ增强剂系列



描述:...

产品详细

  

《住宅项目规范》深度解读:让家与自然和谐共生!

  家,不仅是生活的容器,更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载体。2025年3月31日,我国首部全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住宅项目规范》GB 55038-2025(下称《规范》)正式对外发布,首次将“绿色低碳”列为住宅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从资源节约、能源高效、生态友好到长效耐久,全方位构建了绿色住宅的技术框架。本期,我们将从《规范》中提炼出那些与“绿色”息息相关的规定,为您解读强制性规范如何推动住宅从“钢筋水泥的盒子”进化为“会呼吸的生命体”。

  《规范》在开篇总则中即提出“因地制宜,绿色低碳”的根本原则(条文1.0.3第三款),要求住宅设计必须与气候、地质、地形深度融合。

  1.居住街坊绿地率限制:条文3.1.1给出居住街坊的空间环境控制指标,其中“绿地率最小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它的数值与住宅建筑的平均层数成正相关,在条文3.2.2中也对人均绿地面积下限进行了限定。

  2.绿色实施工程的方案设计:条文3.2.4强制要求住宅项目设计过程中,坡度大于8%的场地采用台地式布局,以减少土方开挖,保护原生植被。这种低干扰开发模式,既避免了生态破坏,又降低了施工成本。

  1.水资源循环:《规范》在第二章基本规定中强调,住宅建筑及其设备应能有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条文2.2.8),并且要求住宅项目场地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径流的控制和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并应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强制规定场地地面排水设计坡度不应小于0.2%(条文3.2.5)。同时,《规范》要求生活污、废水严禁排入雨水排水系统(条文7.1.8)。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住宅设计需要考虑中水回用技术的普及,住宅区需配备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等设施,将雨水转化为绿化灌溉或景观用水。

  2.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利用对住宅建筑具备极其重大的环保与经济价值。通过光伏发电、光热转换等技术,可显著减少建筑碳排放及化石能源依赖。太阳能的规模化应用能提高住宅能源自主性,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增强住宅的生态价值与社会示范效应。《规范》十分重视屋顶上的“绿色电站”,在住宅公共空间设计时要求新建住宅建筑如果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系统,应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通过建筑一体化设计,可确保结构安全与住宅防水性能不受影响(条文4.2.13)。

  1.建筑能效:《规范》强调利用建筑自身的保温和通风性能,减少热能损失,例如采用石墨烯外墙保温板等,同时要求住宅保温的前提下进行防结露设计(条文6.3.1)。此外,《规范》要求住宅建筑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时,应采用热水作为媒介(条文7.2.3)。上述规定不仅仅可以让住宅环境更加舒适宜居,还能够大幅度减少采暖、纳凉所需要的能耗,真正的完成“绿色”。

  2.设备能效:《规范》在照明等设备方面体现节能降碳。条文6.2.3中对公共区域照度最低值进行了规定,要求所有住宅建筑公共区域的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60(相当于光源为金属卤素灯)。这一规定使得公共区域照明在保证视觉舒适的情况下节约照明能耗。

  人均绿地限制:在《规范》中,居住街坊内设集中绿地成为强制性要求,人均集中绿地0.5㎡,旧区0.35㎡,并配置老人儿童活动区(条文3.2.2)。这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碳汇能力,还通过植被调节微气候,使得绿地区域在夏季能够为旁边的环境降温2-3℃。

  住宅建筑的质量与建筑规划设计密不可分,频繁的拆建循环或维修保护会大幅度降低住宅建筑的耐久性,同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为解决资源浪费问题,《规范》要求住宅结构设计满足50年以上耐久性(条文5.0.3),并通过材料选择延长建筑寿命。例如,外墙保温系统寿命25年(条文2.2.6),燃气设备周边需采用不燃材料(条文7.3.3)等。

  《规范》在第七章中强调住宅建筑的智能化设计,这些智能化基础设施可以为绿色住宅赋能,例如支持远程能源管理等。未来,通过智能家居可实时监控能耗,自动调节照明和空调,实现“零碳生活”。

  《住宅项目规范》向我们表明,“绿色”从来都不是标签,而是从土地到屋顶的每一处细节,其中的每一条“绿色”相关的标准条文,都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住宅不仅是消费资源的终端,而是贡献生态价值的起点?

  《规范》从规定雨水管理重塑水循环,到使用太阳能激活建筑产能,再到利用绿地构建生态网络,最终将“绿色低碳”从口号变为可量化、可落地的技术体系。这些细微的变化,正是规范试图传递的绿色真谛家,不仅是人的居所,更是地球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