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的俄乌战争,近来似乎有结束的迹象,各方高层互动频繁。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也难得的获得了
我们期待各当事方找到能照顾彼此关切、可持续和持久的解决方案。同时,如果能实现和平,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就会提上日程,世界银行预估重建成本高达 4110 亿美元,这无疑是一块巨大的 “蛋糕”。
相比于其他几个国家,总是通过“偷偷带附加条件”战时援助觊觎乌克兰的资源、采矿权等趁人之危的行为。拥有大国格局,一直秉持中立立场劝和促谈的我们,更乐于赚这种帮其他几个国家搞建设的良心钱。
都知道我们被称为“基建狂魔”,那么相关领域的“大拿”中国企业,能否在乌克兰重建中的觅得盈利机会,又有哪些可能的风险?
俄乌和谈出现的一些积极迹象,让和谈似乎显现出曙光,都知道虽然参战双方是俄罗斯乌克兰,但背后真正说了算,或者说核心还是美俄大国博弈。2 月 18 日,美俄代表团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了持续四个半小时的会谈,这是美俄双方高层近些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触及范围最广的一次谈判。
双方同意 “解决双边关系中的棘手问题,使外交使团运作正常化”,还将探讨 “在乌克兰冲突结束后,两国基于共同地理政治学利益以及历史性的经济和投资机遇开展的未来合作”。
巴西、中国、南非等全球南方国家发起成立 “和平之友” 小组,中国外长王毅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期待各当事方找到能照顾彼此关切、可持续和持久的解决方案。
俄乌双方也均释放出积极信号,2 月 24 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表示,若是美俄总统结束战争倡议的谈判能获得成果,俄罗斯就将停止在乌克兰的战斗。俄方提出乌方满足让乌军投降、基辅完全或部分地让出五个地区、乌克兰明确宣布将不再加入北约,以及乌克兰拥有一个主张 “去纳粹” 的新政权等条件,就将立刻停止战斗和敌对行动。
同样在 2 月 24 日,泽连斯基表示,只要俄乌双方能够交换所有被俘人员,那么这就能够作为结束双方冲突的 “开端”,这被认为是泽连斯基在向俄方释放 “服软” 信号。
2 月 24 日,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国提出的关于乌克兰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美国与俄罗斯在内的 10 个国家投赞成票,5 票弃权,决议获得通过,美俄在联合国安理会的立场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
西方国家在俄乌战争中通过能源、军工、金融等领域攫取了大量经济利益,特别是美国,卖武器、卖能源、试图控制乌资源。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同时也向欧洲盟友出售武器,推动了军火工业的繁荣。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欧洲军火订单和美国对乌军援的红利都流向了美国国防工业。据统计,美国过去五年武器出口同比增长 17%,在全球武器出口所占份额从 34% 上升到 42%。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对俄实施全方位制裁,导致欧洲国家能源供应受阻,美国利用 “北溪” 天然气管道爆炸等事件,迫使欧洲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美国已成为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
据《》报道,美国要求乌克兰将其包括矿产、天然气、石油在内的自然资源收益,以及港口等基础设施收入的 50% 持续上缴给一个特别基金,直到该基金价值达到 5000 亿美元,美国将持有基金 100% 的权益。
不同于其他几个国家趁着战争敲诈乌克兰,抢占市场、抢占资源。中国在俄乌问题上一直秉持客观公正立场,主张尊重各国主权,积极劝和促谈。要基于平等合作、互利共赢,靠真本事盈利,只赚良心钱。
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这种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为参与战后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也更加容易被俄乌双方及国际社会接受为合作伙伴。
有记者近日向泽连斯基提问:“乌克兰期待中国能对停止战争、恢复和平以及未来重建起到怎样的作用?”
对此,泽连斯基表示:“我们第一先考虑的是乌克兰的事务,和所有将为咱们提供安全保障的国家的事务,我认为这就是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作为回报,乌克兰会给提供安全保障的国家的公司参与重建乌克兰的机会,和以此盈利的可能性。”
乌克兰战后重建这块大蛋糕,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盈利机会自然是广阔的。乌克兰交通基础设施中的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等受损严重,铁路网络损失估计超过 500 亿美元。中国的建筑公司如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交通建设等有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能参与大规模的公路、桥梁、隧道和铁路等项目,可获取可观的工程建设利润。
即使不直接参与制造,在供应链上,如建筑材料供应中国也可以深度参与。乌克兰重建对基建材料需求大,如抗震钢筋要求所有公共建筑使用 8 级抗震钢筋,预计需求量开始上涨 30%;速干混凝土添加剂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 30%,市场需求预测增长 20%。中国在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生产上有强大产能和成本优势,可大量出口相关材料盈利。
乌克兰的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等传统能源设施受损,中国在能源管道建设等方面有技术和经验,可参与修复项目,获取工程服务收益。
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核电技术等方面优势显著,可参与乌克兰的电力站、能源传输网络、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建设,推动乌克兰能源结构转型的同时,实现技术和设备出口盈利。
农业领域复兴方面,乌克兰广袤的黑土地也很可能有合作机会,战争导致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农业土地受损害,农业设备、化肥供应等需求大增。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肥、灌溉设备等产品可进入乌克兰市场,满足农业恢复生产需求,为公司能够带来销售利润。
同时,中国在智能农业、农业机器人、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可为乌克兰农业现代化提升提供支持,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盈利。
乌克兰位于东西方贸易关键位置,是 “一带一路” 倡议重要节点,重建中物流和运输升级至关重要。中国在铁路、港口、航空运输领域经验比较丰富,可参与乌克兰运输基础设施重建,提升中欧之间货物运输效率,带动物流业务发展,增加物流公司收益。
不过,中国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也面临地理政治学不确定性、资金到位周期长、物流与供应链不畅等风险和挑战。
美国将中国视为 “战略竞争对手”,若中国深度介入乌克兰重建,可能引发美方不满,甚至采取制裁等手段来阻碍。美欧可能主导重建顶层设计,试图在规则制定、项目分配等方面排斥中国深度参与,使中国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环境。
当前,俄乌冲突仍未结束,俄罗斯与乌克兰在领土等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中国参与乌克兰重建可能引发俄罗斯的担忧,被误解为在俄乌冲突中 “选边站队”,进而影响中俄关系。
乌克兰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存在不同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地头蛇”也不得不防。部分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可能出于各种目的反对与中国合作,阻挠相关重建项目协议的落地,给项目推进带来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也是需要担忧的,乌克兰重建需要巨额资金,而其自身财政状况不佳,外债占 GDP 已达 98% 的警戒线,可能没办法及时支付重建项目款项。虽然国际社会承诺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但资金的到位情况和使用效率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中国有一定资金实力,但面临美欧可能设置的资金援助附加条件,限制中国企业投标资格等问题。此外,乌克兰经济在战争中遭受重创,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较长,存在一定的资金回笼风险。这要求中国企业在参与重建前,做好充足的财务规划和风险评估,合理的安排资金,与乌克兰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协商,争取有利的资金保障和投资回报机制。
乌克兰货币汇率可能因战争和经济发展形势不稳定而波动较大,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收入和利润换算成人民币时可能面临汇率损失,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
虽然冲突可能没那么激烈了,但俄乌之间的军事对抗还没完全结束,在重建的地方可能有流弹、地雷等危险品,会威胁到参与重建的人和项目设施。
打仗让乌克兰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变差了,犯罪率也高了,像盗窃、抢劫这些安全风险都有,会影响重建工作正常进行,还可能让人受伤、让企业财产受损。
中国和乌克兰在文化、价值观、工作习惯这样一些方面不太一样,可能在项目进行的时候沟通不顺畅、管理有困难,会影响重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会增加项目管理的成本。
估计乌克兰重建市场会吸引全球众多的企业来,欧美、日韩那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技术、品牌、资金、当地资源这样一些方面有一定优势,中国企业在高端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这些领域可能竞争很激烈,得逐步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里有一席之地。